贵阳公司法律顾问
法律热线:
文章详细

习水河流域文化遗产考察 穿越千年访汉代崖墓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5日 贵阳公司法律顾问  

习水河流域文化遗产考察 穿越千年访汉代崖墓

  调查队员在制作拓片

习水河流域文化遗产考察 穿越千年访汉代崖墓

  XX网讯 9月13日,习水河流域文化遗产调查队通过拓片的方式,再读河上嘴崖墓时发现,结合此前的发现,可确认包括这座贵州迄今发现最早有文字纪年的汉代崖墓在内的黔北地区崖墓,开凿者或多来自今四川省境内。

  崖墓是一种流行于川黔渝地区的葬俗,开凿于崖壁上,兴盛于汉代。在习水县等地,这种墓葬被称为“蛮洞子”,群众认为是南蛮人的墓葬。

  位于习水县大坡镇河上嘴习水河岸边的这座崖墓,是两年前调查时发现的。处于一块巨大砂岩上的墓穴,外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汉阙图案,上方有鱼、鸟等图案。但最重要的是,最上方依稀可辨的几行文字。

  当时,时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李飞,冒雨读出墓上“熹平五年”等文字。这是贵州省迄今发现最早有明确文字纪年的汉代崖墓,较之前习水河流域另一座章武三年的汉代崖墓,早了47年。

  9月13日,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物考古与研究所的调查队员,通过对这些图案、文字拓片后,初步辨读出“熹平五年二月三日作汉新都李……”等文字,并确认了开凿该墓的匠人,可能是来自广汉郡新都县的李师傅。

  此前,在习水河流域的另一处崖壁,文物工作者曾发现“南明永历”年崖墓,墓外落款为匠人姓氏和籍贯显示,工匠来自四川省的三个县。而这座崖墓,是习水河流域乃至黔北地区发现建造时间最晚的崖墓。

  现任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的李飞,是赤水河流域文化遗产调查专家组组长。他在现场初步辨读拓片后,认为该墓葬文字中所记录的历史信息极为丰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发展程度、社会关系等。

  此外,当天在距河上嘴近4公里的河沙嘴地区,李飞等人又新发现了3座初定为汉代的崖墓。其中,一座崖墓疑似尚未完全开凿完毕。另据充当向导的村民称,在该区域仍有其它同类崖墓。

  结合河上嘴及“南明永历”崖墓文字、新发现的崖墓等,李飞认为,这些信息能系统反映习水河两岸当时的状况。同时,也证实黔北地区的崖墓延续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最晚则延续到距今300多年前。

  李飞认为,开凿这些崖墓的匠人,很有可能也是大多来自今四川境内。“他们或许就像早年的棉花匠,一年四季都在外漂泊,寻找雇主。”李飞说,这种“匠人集团”现象,很值得关注和研究。